| 文_甘炤文/旅讀中國 圖_盧大中/旅讀中國
蜀道難,魯道亦難──別看濟寧和台兒莊出落得如此滋潤,在南旺分水樞紐建立起來以前,山東境內那三起三伏的運河道可是苦煞了一幫朝臣! 相較於中國南方運河諸水道經年的跌宕生姿,江淮以北的區域受限於先天劣勢,通航的情況可就沒那樣穩定了。 早在元代,主事者為了令南方的糧貨順利輸往北地、直抵皇城大都,便想方設法於臨清與濟州(今濟寧)間開鑿河道。在馬之貞、郭守敬等群臣苦心孤詣的策劃下,陸續建成的濟州河與會通河一度擔負漕運任務,只可惜仍難以擺脫地勢和季候的影響,兩者均無法全年有效暢通;相反的,過程中動輒須並行水陸、數度轉運,如此煩難的交通方式自然平添了額外的輸送成本。 元末,會通河遭致擱棄,濟州河雖引入泗、汶二水作為補充水源,卻因錯選任城為分水點,導致河道北段猶仍滯阻難行……忽必烈心心念念的大運河之夢至此可謂功敗垂成。…… 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or旅讀中國》No.74【縱走京杭大運河】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