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線上城市導覽 走出國際寬廣無限


忙到沒時間對統一發票嗎?【統一發票電子報】為你快遞每兩個月的最新號碼,讓你不錯失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6/01 第57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線上城市導覽 走出國際寬廣無限
與Disney+開戰! Netflix轉攻兒少新客群
 
線上城市導覽 走出國際寬廣無限
「來啦!請你喝杯青草茶。」、「你好久沒到我麵店來了耶!」、「老樣子,要2個香蕉煎餅對嗎?」走在台中舊城區繼光商圈裡,攤商熱情的招呼聲此起彼落,迎接的男主角不是在地里長,而是沃克未來文化有限公司執行長徐銘遠,他也是1名資深的在地嚮導,因深耕文化導覽多年,成為中區街頭巷尾都認識的知名人物。

在地國際化 深度文化之旅

徐銘遠曾擔任藥師,因為對本行沒興趣,決定當起背包客環遊世界,因而接觸到國外的城市導覽服務Walking Tour,他從中看到發展潛力,決定引入國外模式融合台灣文化,2016年成立深度旅遊導覽平台TC Time Walk「台中時空漫步」,地點就選在中區,「中區是台中的舊城區,文化的起源在這裡,擁有的文化量體最多,也有最多故事值得挖掘。」徐銘遠說。

TC Time Walk會替有觀光需求的人媒合合適的在地嚮導,「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發展特色,只要讓在地人接受專業培訓,他們就有能力去闡述自己的家鄉,這些人不只是Tour Guide,更是Local Leader。」徐銘遠說。

要提供高品質專業導覽,「培訓」是核心關鍵,TC Time Walk提供系統化的雙語訓練課程,「只要敢說英文又愛在地文化,我就有把握45天內讓菜鳥學員變專業嚮導。」徐銘遠自信地說。

平台成立以來,已培育超過25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嚮導,接待過的國際旅客更是形形色色,有來歌劇院出差的評論家、NBA教練、南韓大使團及雅加達市市長等,以往每個月平均都會接待6、7團團客及多組散客,疫情開始後,旅客人數直線下滑,經營陷入危機,卻也開啟另一個出乎意料的合作契機。

合作Amazon 汲取專業技術

「2019年底我收到一封信,對方自稱是Amazon,想在台灣找團隊做Online Tour,透過關鍵字搜尋找到我們,剛開始我還以為是詐騙。」徐銘遠笑著說,直到Amazon邀請徐銘遠和其他業者到台北總部參加說明會,他才知道TC Time Walk真的被世界最大銷售平台視為潛在合作對象。

接下來半年內,TC Time Walk與美方執行上百場的導覽測試,利用手機直播,為遠在數萬公里外的美國人導覽台中,只可惜最後仍未達到Amazon的合作標準,「台灣的5G網路不夠普及,導覽到了收訊差的地方就無法進行,這不是靠我們自己能克服的問題。」徐銘遠遺憾地說。

無法躍上國際大平台,徐銘遠並不氣餒,「這是難得的經驗,團隊學習到很多美方的流程,可以技術轉移,我們自己來做Online Tour。」徐銘遠說。決定發展線上導覽後,TC Time Walk與良心創意有限公司一同加入經濟部推動的「中小企業服務優化與特色加值計畫」,重新設計導覽流程及網站介面,要提供給使用者更優質的旅遊體驗。

為服務加值 後疫情時代搶客

「既然TC Time Walk有Amazon的經驗,何不自己建立跨境導覽平台,先以亞太地區為客群,克服網路問題後就能再做延伸。」良心創意專案經理盧忻怡十分看好TC Time Walk的遠景,建議徐銘遠趁疫情期間重新設計遊程,邀請相關人士舉辦小型工作坊,以腦力激盪的方式對服務內容與流程提出意見,再針對痛點一一改善。

「我們利用顧客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分析旅客在遊程中的心情起伏,當他們覺得某個時段平淡無奇時,就會調整內容或增加互動,讓旅遊體驗更佳。」盧忻怡說。官網也大幅度更新,過往猶如旅行社提供五花八門的行程,現在則以「主題」做劃分,並增加導覽人員專屬頁面,讓每位嚮導放上自身的特色與技能供旅客選擇,媒合過程更加多元有趣。

官網也加入實用的諮詢小幫手,「我們模擬顧客的想法,發現人們出遊前有很多疑慮,例如:旅遊地天氣如何,該怎麼穿等,只要透過設定messenger對話框就能解決。」盧忻怡說。新官網成功提昇與顧客的連結度,讓徐銘遠很滿意,「舊網站設計較單一,概念不清楚,消費者看不懂我們是做什麼服務,改版後更直覺明確,很容易找到想找的東西。」徐銘遠滿意地說。

徐銘遠表示,線上導覽是亟待開發的潛力市場,團隊已經練好基本功,待克服的就是技術端的配合,以及招攬更多旅客,他認為台灣消費者尚未建立起Online Tour的概念,最好的推廣方式就是透過200多位在地嚮導去招募與行銷,「在地文化不是一個人能促成,是所有在地人意識的認知與集結,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讓文化被看見。」徐銘遠說。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5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與Disney+開戰! Netflix轉攻兒少新客群
文/張名榕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COVID-19疫情使影城產業飽受衝擊,反之,在家就能觀看的影音串流平台異軍突起,使用者大幅增長,除了領頭羊Netflix,Apple、Disney、HBO、Amazon等大品牌紛紛加入戰局,提供的內容更是百花齊放,不僅為消費者打造精采萬分的家庭劇院,更一步步改寫娛樂產業生態。

AMC影城大虧45億 結盟OTT串流求生

隨著以網路傳播資訊的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平台興起,在家看電影變得輕鬆便利,電影院觀影人數減少,新冠疫情更使影城業績雪崩式下滑。全球規模最大的連鎖影城系統AMC,光是2020年就虧損高達45億美元,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AMC和另一個國際連鎖影城喜滿客(Cinemark)旗下所有電影院,都不得不暫停營業以免傳播疫情。

影城被迫停業,觀眾也不敢去電影院,根據統計公司Statista的調查,在2018年11月,有28%的人偏好去電影院看首輪電影,15%的人偏好在串流平台觀看;但2020年6月時,僅剩14%的人想去電影院看首輪電影,卻有高達36%的人想在串流平台觀看。另一項研究更指出,2015年時,有52%的美國消費者使用串流平台服務,2021年時,這個數字已經成長到78%。

2020年,原本應該慶祝創立滿百年的AMC影城,迎接的卻是破產危機,儘管影城重新開放後,一度祭出僅15美分,約新台幣5元的超低票價策略,票房還是回不到往日水準,除了疫情影響,閱聽大眾的觀影習慣改變才是主因。隨後,AMC透過信貸與融資暫時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也積極轉型,與環球影城、華納兄弟等片商洽談「獨家放映權」共享串流媒體商機,甚至透過轉播體育賽事將場地效益最大化。

為了吸引觀眾再度走進電影院,AMC大手筆花費2,500萬美元(約新台幣7億元)邀請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拍攝宣傳廣告〝We Make Movies Better〞強調電影院高檔的聲光效果,能提供觀眾更出色的觀影經驗。百年品牌首度推出廣告自我行銷,董事長兼執行長Adam Aron更表示,肺炎疫情已將影城產業推向「未知的領域」,想要永續經營,不能再仰賴過往的經營方式。

Netflix掌握先進者優勢 Disney+後勢看好

飛速成長的OTT平台重挫影城產業,彼此之間競爭也日益激烈,除了1999年就推出訂閱服務,市佔率與知名度最高的Netflix,近年來還有媒體巨擘Disney集團的Disney+、Apple的Apple TV+、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HBO Max、Amazon旗下的Prime Video等,每個平台各擅勝場,也象徵OTT正式進入群雄割據時代。

最早進入市場的Netflix具先進者優勢,引進數量龐大的經典電影與熱門戲劇,多元的選片題材吸引大批會員,儘管它的自製電影與戲劇褒貶不一,但憑藉著高知名度與成熟的商業模式,已打入全球190個國家與地區,擁有超過2.09億會員,疫情期間,會員人數更是爆炸性成長,使Netflix成功躍居全球市值最高的媒體娛樂公司之一。

不讓Netflix專美於前,勁敵Disney+來勢洶洶,2020年10月Disney集團積極重組,就是為了整合串流媒體服務,旗下的Disney、皮克斯(Pixar)、漫威(Marvel)、星際大戰(Star Wars)、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Star 這6大品牌,共同為平台提供豐富優質的內容,光是2019年全球電影票房前5名,《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獅子王》(The Lion King)、《冰雪奇緣 2》(Frozen II)、《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驚奇隊長》(Captain Marvel)就都是由Disney製作,其競爭能力不容小覷。

由華納媒體集團(Warner Media)主導的HBO Max,則整合旗下CNN、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新線影業(New Line Cinema)、華納兄弟(Warner Bros.)、DC娛樂(DC Entertainment)製作或擁有版權的電影與影集,包括著名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六人行》(Friends)、《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駭客任務》(The Matrix)等,比較特別的是,HBO Max推出附廣告及無廣告的服務,分別收費9.99及14.99美元,讓消費者選擇是否要以收看廣告換取優惠。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缺乏內容來源的Apple TV+自知無法和其他媒體巨擘經營的平台比數量,選擇走「小而美」的精品路線,訂閱價格也僅需每月4.99美元。Apple TV+的策略是和某些電影明星及公司簽訂協議,精挑細選有質感的作品,在聖丹斯電影節買下的《樂動心旋律》(CODA),一舉拿下9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配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也讓Apple TV+成為第1個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影音串流平台。

數據顯示,55%的閱聽眾認為家中可以訂閱2個以上的串流平台,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各大串流平台勢必會在品質與數量上花心思,競爭也將來越白熱化。

告別「電視」兒童 低齡市場商機正旺

然而,串流平台大肆瓜分傳統影視平台閱聽受眾,受衝擊的不只電影院,電視台也不例外,《富比世》(Forbes)報導指出,尼克兒童頻道(Nickelodeon)之類的電視頻道在2015年至2020年間,收視率銳減近5成,這並不代表兒童花費較少時間在影視娛樂上,而是他們的收視習慣也像成人一樣改變,轉戰串流平台或是抖音(TikTok)等社群媒體。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2020年初至2021年9月間,美國影音串流平台用戶對兒童節目的需求大幅提昇58%,對其他內容需求僅增加22.5%,主因可能是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小孩在家裡需要娛樂來源,但隨著防疫鬆綁,小孩重返學校,串流平台依舊將兒童節目視為重要的「金雞母」。

《經濟學人》指出,兒童節目或是動畫類型的影片之所以受串流平台青睞,是因為和成人觀賞的節目相比,前者製作成本通常較低,還可以維持很長時間的產品壽命,不會一下子失去熱度與新鮮感。此外,兒童節目還能帶動龐大的周邊商機,例如:玩具、遊戲等。再加上製作兒童節目不僅可以獲得消費者(兒童父母)的好感,最重要的是孩子會長大,兒童節目也是替平台培養未來的潛在消費者。

決策情報公司Morning Consult的調查顯示,目前最受歡迎的媒體串流平台前2名分別是YouTube與Netflix,5至12歲的孩子花在這2個平台的時間最多,62%的家長表示孩子會觀看YouTube,55%家長的孩子會觀看Netflix。

為了站穩龍頭寶座,Netflix引進大量日本動漫,以鞏固青少年收視族群,還花費7億美元收購羅爾德達爾故事公司(Roald Dahl Story Company),這間公司擁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版權,像是《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小魔女瑪蒂達》(Matilda)等,Netflix預計將這些故事改編開發新作品,瞄準更低齡的兒童市場,以因應擁有大量動畫作品,在兒童市場幾乎立於不敗之地的Disney+。

其餘平台也為開拓兒童市場煞費苦心,內容偏成人導向的HBO Max,效法Disney+善用集團資源的策略,向同屬華納媒體集團的「卡通頻道」大量採購當紅兒少節目。Apple TV+則與專門製作電影、動畫的天空之舞傳媒(Skydance)合作,擴充兒童影視內容。

然而,在各家平台雄心勃勃開啟兒少新戰場的時刻,今年4月19號,在疫情漸緩的現在,串流市場投下1顆震撼彈。根據Netflix公布的財報顯示,其在2022年第1季流失20萬訂戶,是10年以來首見衰退,預估接下來還會流失200萬訂戶,股價更應聲大跌。對此,Netflix除了正研擬如何處理非同住的「共享帳號」,或是推出價格更低、包含廣告的訂閱方案以增加收入外,至於先前針對兒童市場所做的投資,是否能順利為Netflix搶佔更多低齡閱聽市場份額,及時挽救訂戶頹勢,也值得後續持續觀察。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4面向 4策略 岸田內閣2022年經濟復甦藍圖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5/25 第57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4面向 4策略 岸田內閣2022年經濟復甦藍圖
TikTok、小紅書熱度爆發 行銷人該跟風嗎?
 
4面向 4策略 岸田內閣2022年經濟復甦藍圖
文/李世暉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日本自2020年4月11日迎來COVID-19第1波感染高峰後,該年第2季的GDP即陷入二戰結束以來的最大跌幅,在疫情造成國內外需求同步驟減的情況下,與2019年同期相比衰退27.8%。邁入2022年,Omicron病毒株又再次掀起國內第6波感染高峰,日本政府為了因應疫情,自第1波疫情爆發至今共已發布了4次緊急事態宣言,希望透過限制企業經營與民眾行動,來達成降低群體感染的目標,但壓制感染的同時,也為日本國內經濟帶來數波衝擊。有鑑於此,日本在2021年夏季渡過第5波感染高峰後,即開始摸索防疫與經濟共存的對策,以預應未來可能發生的第6波感染潮。

防疫與經濟共存 4大面向拚復甦

在防疫上,日本除了積極提昇疫苗注射率之外,也訂定輕/重症的劃分標準,以維持醫療量能來治療重症患者;在經濟上,一方面持續維持零利率政策,增加日本國內市場的貨幣供給,另一方面則是編列雇用調整補助金,以支援中小企業與窮困者。而具體的執行內容,則依照岸田內閣於2021年11月19日制定的「克服新冠肺炎,開拓新時代的經濟對策」來推動。

此一經濟對策,將日本經濟復甦的重點放在4個面向:

面向1》 防止疫情擴大

具體策略包括強化醫療體制、提昇疫苗接種率、協助地方政府進行防疫等。

面向2》 建立與病毒共存的社會經濟體制

具體策略包括完善數位疫苗證明系統、開發國產疫苗與治療藥劑、以政策支持喚起社會經濟需求(如旅遊、娛樂活動等)。

面向3》 成長與分配戰略

成長的具體政策包括科技立國政策、數位田園都市國家、經濟安全保障;而分配的具體政策包括鼓勵企業加薪與培育人才、建立完善育兒、長照支援機制等。

面向4》防災與減災

具體策略包括國土強韌化、復興加速化與推動海上安全保障等。

上述4個面向的經濟對策,共編列相關預算55.7兆日圓,預計將提昇實質GDP的5.6%。

在此策略的運作下,即使2022年2月日本出現第6波感染高峰,日本央行仍樂觀將2022年預估之經濟成長率調升至2.9%,認為疫情帶來的衝擊餘波將減緩,經濟可望逐步復甦。

俄烏衝突 引爆通膨、資源輸入風險

然而,在準備啟動經濟新動力的同時,2月24日俄羅斯、烏克蘭之間燃起戰火,引發能源價格上漲與全球性的糧食不足,直接波及到屬於資源與能源輸入國的日本。而日本對俄羅斯的反戰制裁更引發了日俄關係的緊張,加劇了日本在能源輸入上的壓力。此外,外國資本對於身陷地緣風險的日本金融市場,信心明顯不足。從2月的第4週開始,外資在東京股市連續賣超5週,3月第2週更賣超高達9,935億日圓,破過去6年來最高紀錄。

能源與資源價格的上揚,讓全球各地的通貨膨脹壓力大增,主要國家紛紛透過貨幣政策來因應通貨膨脹的壓力。美國聯準會(Fed)在今年3月宣布升息0.25%,並釋放訊息表示今年還要升息6次。而台灣也立即跟進升息1碼,是睽違10年以上的首度升息。然而,為了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推動經濟復甦,日本依舊採行零利率政策,並在3月底連續數日在公開市場進行無限制的國債收購。結果導致日圓與美元的利差擴大,4月20日的東京外匯市場,日圓一度跌破129日圓兌1美元,創下20年來的新低點。

在此嚴峻情勢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緊急要求內閣於4月底前提出相關經濟對策,主要聚焦在高油價、食糧與資源穩定供給、支援中小企業以及支援窮困者等4層面,以降低對經濟復甦與民生的負面影響,目前這項草案預計撥付5.5兆日圓以支應,雖然細節仍待自民黨與公明黨進行協商,但規劃方向已大略可見輪廓。

對策1》 減緩油價壓力

目前規劃由凍結徵收汽油稅(每公升53.8日圓)部分著手,以紓解油價上漲的壓力;或對廠商提供油價補貼,以維持每公升170日圓的汽油價格。

對策2》 食糧與資源穩定供給

採多元輸入、自主生產的方式來因應。另外,在戰略資源面向上,日本將聚焦於石油、天然氣、發電用煤、煉鐵用煤、半導體製造用特殊氣體、鈀(觸媒轉換器、燃料電池關鍵原料)、鐵合金等7項重要物資,並強化節能技術、重視資源循環使用、增加國內生產等,以解除供應困窘的風險。

對策3》 支援中小企業

針對不同產業領域設立對應窗口。例如:受到關鍵零組件供應不足的影響,日野汽車(HINO)宣布暫停國內部分中、大型卡車生產線,連帶衍生出供應鏈內其他企業的營運困境。對此,日本經產省就於4月13日在全國設立10個「日野自動車供應鏈關連中小企業支援對策特別諮詢窗口」,將提供貸款協助那些驟失訂單的中小企業維持運轉。

對策4》 支援窮困者

以2009年的政策經驗來看,當時日本政府針對金融海嘯發放的給付金,約有25%轉為個人消費。若日本政府發放3兆日圓的給付金,則有7,500億日圓會以個人消費的方式進入市場,預計可提昇名目GDP的0.13%。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目前草案考慮先鎖定低收入且育有幼兒的家庭,補助每位幼兒5萬日圓。

2.8億貸款支援 解除中小企訂單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經濟復甦策略中,日本政府相對重視供應鏈停滯、重組所帶來的衝擊,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衝擊。這是因為受到傳統「請託生產」體制的制約,日本製造業的中小企業長期以來均與單一大企業合作。當大企業採取減產策略時,這些中小企業的業績與收入立即受到影響。

以前述的日野汽車為例。日野汽車在2021年下半年之後,即因全球車用半導體短缺、東南亞汽車零組件供應不及等原因,不得不停止部分工廠的生產線。進入2022年之後,又加上3月16日福島地震、引擎廢氣排放及油耗數據造假等各項因素影響,導致日野汽車生產線大規模停工。

由於日野汽車在日本國內1年生產近14萬輛車(2021年數據),即便僅有部分生產線停工,也會帶來全國性的影響。為了協助長期與日野汽車合作的中小企業度過難關,日本經產省透過日本政策金融公庫、沖縄振興開發金融公庫,以及商工組合中央金庫等政府金融機構,對供應鏈相關的中小企業提供「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貸款最高金額為2億8,000萬日圓,包括2億日圓的普通貸款(原則上不需保證人),以及8,000萬日圓的無擔保貸款,藉由政策支援,降低中小型企業的營運衝擊。

總的來說,日本原本在2021年底規劃的經濟復甦政策,所考慮的主要是疫情帶來的供應鏈變化影響。但進入2022年之後,隨著俄烏戰爭爆發帶來的能源價格高漲與日圓貶值之新挑戰,身為全球第3大經濟體,日本政府將如何適度調整經濟復甦政策,以因應新的全球政治經濟情勢,待近期相關草案通過後,就將描繪出更明確的發展藍圖,值得我們靜觀以待。(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5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TikTok、小紅書熱度爆發 行銷人該跟風嗎?
文/銀河互動網路領航員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社群行銷基礎在於「人」,但品牌是否該追逐行銷熱點帶來的人潮紅利?隨著粉絲團演算法、廣告成本越來越高,在Facebook行銷紅利降低後,近期TikTok又成為社群行銷新熱點,也為行銷人員帶來新一波共通的疑問:現行的社群行銷策略是否需要改變?

事實上每當有新的行銷熱議話題出現,未必會帶動明顯的社群行銷平台轉移現象,由於潛藏在熱門行銷話題與關鍵詞背後的推手,不一定都出自市場的真實反應,也有可能是媒體為了追逐新熱點,又或者新平台為了掌握短期聲量而進行的操作,這部分由數據資料層面觀察就可略知一二。

跨國社群創意廣告公司We are social每年都會針對各個國家數位行銷市場進行分析,其於2022年所釋出的報告就破除許多「熱門議題」迷思。就拿虛擬貨幣及NFT這個近期熱門的話題來看,We are social所釋出的報告當中就顯示台灣「擁有虛擬貨幣」的受眾只佔受訪基數的7.6%,與「每月都會使用銀行或保險機構之APP/網站服務者」(34.7%),或是「每個月都會使用電子支付者」(39.3%)相比,算相當小眾。由此可知所謂熱門數位工具或社群行銷話題,或許是因為抓到一個「特例事件」,像是創下銷售天價之NFT才成為媒體關注焦點。

選擇主攻平台 先確認用戶量體與黏性

因此,近期被追捧為社群行銷新希望的平台TikTok及小紅書,究竟能否成為帶領品牌擺脫目前困境的救星?新的平台未必是萬靈丹,品牌行銷效益下滑的關鍵因素也不見得是Facebook這些舊有社群行銷平台老化、造成用戶流失所導致的。新平台的用戶量體及黏性,才是企業決定行銷投入比重時應關注的重點。

過去許多具話題性的社群平台在台灣最終因用戶不夠多,用戶間網絡效應過低造成用戶流失。在台灣市場,究竟哪些數位行銷平台存在更多用戶?We are social年度報告中針對「用戶數量」統計出的前5名平台分別為:LINE(95.7%)、Facebook(90.8%)、Instagram(70.6%)、Facebook Messenger(68.5%)、TikTok(35.2%)。

從中可以發現,如果單就社群行銷平台來看,Facebook及Instagram依然具有相當高的用戶量體,LINE雖然本質並非社群行銷平台,但因為網絡效應也穩居冠軍寶座。然而,即使同樣被視為年輕族群主要使用平台,TikTok佔比卻僅有Instagram的一半左右,如果再進一步考量社群行銷必須仰賴網絡效應帶來之分享擴散,那麼企圖主攻年輕族群的品牌究竟應該將行銷重心聚焦於TikTok或Instagram?相信答案就變得非常明顯了。

更不用說,若再往下檢視報告中調查的「APP活躍用戶」結果,排名前5者分別為LINE、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Shopee及Instagram,TikTok排名甚至還低於微信及Foodpanda,其對民眾生活的滲透程度偏低。在此前提下,是否需要追逐話題性進行平台轉移,就不見得是企業的必要選項。

不必追逐話題性 高轉換率才是重點

比起追逐話題、嘗試新平台,好好聚焦「人潮」對於企業更為重要,多數台灣企業經營社群行銷的目的,大多鎖定於藉由平台熱度及流量獲取更多訂單,平台本身是否具備「導流」機制才是企業提昇行銷效益的關鍵。

在《2022台灣數位行銷報告》中,可更具體的看到「社群平台帶來網站轉換」的相關數據,居冠的Facebook身為台灣企業社群行銷及投放廣告主要平台,以72.35%高比例拿下第1名。而以下平台的數據才更值得我們一探奧妙:YouTube(9.91%)、Pinterest(8.29%)、Twitter(5.52%)及Instagram(2.47%) 。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Pinterest的表現,其在台灣市場並非「熱門平台」,尤其許多台灣用戶不見得擁有Pinterest帳號,但此平台卻能達成相當不錯的轉換效益。分析背後原因,主要在於Pinterest上集中了許多家具、家居用品或室內設計等產業別的曝光,消費者在搜尋相關產品、服務時自然有較高機率會被導流到Pinterest,如果消費者在平台上搜尋到滿意的展示案例,也會促成其直接前往官網購買商品。

與Pinterest相對的,雖然Instagram身為熱門社群行銷平台,也存在高用戶黏性及活躍度,但因為貼文無法直接置入外部連結網址,使導流過程不夠直覺,造成轉換價值偏低。另一個熱門社群平台TikTok也存在與Instagram相同的問題,企業於TikTok上所製作的內容主軸都在短影音形式,文字說明部分比重被壓縮到極低,又無法直接點擊,只能透過廣告方式導流。因此,當企業數位行銷的主要目標為銷售時,貿然將數位行銷重心轉移到TikTok等話題新平台,未必是最適合的選擇,仍應先評估平台的導流效果。

回歸到企業會追著話題及熱門平台跑的根本因素,最主要在於其多數將社群行銷能量建立在「他平台」上。過去在Facebook等「社群平台」尚未出現時,所謂社群多半都是品牌自行建立論壇來經營消費者關係。現行的社群行銷操作雖有其優勢,但與過往相比卻更容易陷入盲點,目前在社群平台上建立的社群一直都不屬於「品牌與用戶」間的關係,而是「用戶與用戶」關係,也許是親友、同事、同領域工作者或是有相同興趣的網友,這些關係鏈都可以從Facebook、Pinterest及LinkedIn等社群平台中獲得驗證。

而上述這些社群平台也是仰賴用戶間的關係鏈構成網絡效應,才得以將流量以廣告或是高階功能等形式「販賣」給企業,讓品牌都可以於社群平台上進行「社群行銷」,但實際上多數品牌於社群平台上並不是在進行社群行銷,只是不斷曝光產品服務訊息而已,即使是發布粉絲專頁貼文而非廣告,本質上其實也是如此。

集合、網狀、輻射 3類社群經營大不同

企業首先應該了解究竟要經營哪一類社群,除了可以讓社群行銷效益更聚焦,也能更清楚知道哪個社群平台能提供適當工具,而不會盲目追逐熱點潮流,反而分散行銷資源。如果從目前具備行銷效益之社群類型來看,主要有集合型、網狀型及輻射型這3類,後兩者才是企業可操作並帶來社群行銷效益的形式。

「集合型社群」便是一群人因為某主題或興趣集結起來,成員間會持續發布、分享內容並討論;也因為成員都是因為某個特定主題集合在一起,因此社群熱度相當高,所能產出能量也極強。如Gogoro Fan Club、我愛全聯好物老實説、Costco好市多商品經驗老實說及蘋果花愛鑄鐵鍋等高熱度的社群,包含直接與品牌連結,或與特定商品連結的類型,其特點為成立者普遍都與品牌無關,企業若抱持社群行銷目的建立集合型社群,往往以失敗居多。

比較適合企業切入社群行銷的「網狀型社群」及「輻射型社群」,差別在於企業除了可藉此連結消費者,「網狀型社群」的消費者也可能相互連結,於社群當中發布並討論各種與品牌相關議題;而「輻射型社群」則相當單純,是由品牌單方面發布內容給社群受眾,目前多數社群行銷形式通常屬於這類。

究竟該經營哪一類社群,產出最大化的效益?企業得回過頭來釐清:行銷目的在於觸及更多新客,還是經營舊客關係。如果以觸及新客為主,輻射型社群屬於公開性質,只要社群平台本身具備簡便分享機制,加上好內容就能產生相當大擴散效益。以TikTok為例,其運作形式以單向傳播擴散為主,只要品牌可以獲取更多追蹤數,就能產生一定程度的效益。

但當企業社群行銷目的是為了強化跟顧客間的關係時,那麼建置網狀型社群,並採取非公開、封閉形式,更能讓社群成員暢所欲言並感覺到尊榮感。根據社群行銷調查報告顯示,台灣用戶並不喜歡於社群當中曝光行為,因此封閉社群較能促使他們願意跟品牌互動,強化社群行銷效果。

擴散型開發新客 網狀型抓牢鐵粉

釐清社群行銷目標及適合社群類型後,了解一下這個社群平台有哪些功能,究竟適合用哪一個、哪些社群平台無法帶來效益其實就相當清楚。

如果以目前於用戶量體數及用戶活躍度依然表現較優勢的主流社群平台Facebook來探討,其提供粉絲專頁及社團這2個社群行銷工具,就分別適合用於輻射型及網狀型2種社群行銷類別。但TikTok及小紅書這2個話題社群平台則只有「擴散型社群」機制,即使藉由觸及新客累積大量追蹤者,粉絲之間也不會產生網絡效應,較難再進一步強化社群行銷成效。

至於將社群行銷目標放在經營舊客者,即使不使用Facebook社團,不介意採取聊天形式的話,開設LINE群組或使用Discord也是相對合適的作法。

即使為了利用社群平台流量觸及更多潛在消費者,企業在投入前也應先評估平台主要受眾是否與品牌受眾雷同?許多行銷人員容易因為「年輕消費者只上某個社群平台」的盲點,不想錯失受眾而急忙入場,但是如果受眾並非主要購買者,那麼即使追蹤數再多也無法為品牌帶來任何實質價值,甚至可能為了迎合這些受眾喜好反而失去品牌既有特色,導致得不償失的下場。(數位行銷延伸閱讀請連結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5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