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系列報導》台灣最大的能源危機不是跳電,而是跳票! |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 台灣最大的能源危機不是跳電,而是跳票! 北美智權報316期《能源系列報導》再生能源政策跳票,台灣能源發展危機四伏一文揭示了一些台灣現存及潛在的能源危機,簡言之,就是卡在台灣新能源政策的兩大目標「非核」及「展綠」,因後者發展不如預期,而導致缺電的隱憂,而且問題比想像中嚴重。政府原本的如意算盤是積極發展綠電,希望以綠電發電量的成長來彌補廢核後減少的發電量;然而,綠電的發展進度並不如理想,就今年年初時經濟部長王美花已預告2025年再生能源達整體發電量20%的目標會跳票,現在下修至15%,並預估在2026年的10月左右才有望達成20%之目標。但以目前綠能發展的進度,支票能否如期兌現也打上一大問號。 更讓人焦慮的是,國發會於今年3月又開出一張長達28年的期票,其公布的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提出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達到60∼70%目標。以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先天性限制及全球產業發展的態勢,要達成這個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一張28年的期票如果等到期才發現跳票,是很難補救及挽回的。如果再生能源的發展屆時未能達標,卻又堅持非核,到時候不僅要擔心跳電,還極有可能引發高電價、通脹等連鎖效應要社會百姓及企業買單,不可不慎。 根據台電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共11,585千瓩,其中慣常水力2,094千瓩,地熱發電5千瓩,太陽光電7,700千瓩,風力發電1,062千瓩,生質能發電92千瓩,廢棄物發電632千瓩。此外,就發電量方面,2021年我國再生能源發電量共17,428,320千度,其中慣常水力3,469,040千度,地熱發電9,074千度,太陽光電7,968,746千度,風力發電2,208,638千度,生質能發電169,277千度,廢棄物發電3,603,545千度。 上述數據顯示,太陽光電於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最高、發電量也是最多;台電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月~7月總計,太陽光電占我國再生能源發電比例41.2%、其次為慣常水力30.3%、廢棄物16%、風力11.8%、生質能0.7%、以及地熱0.1%。 不管從數據還是政策面觀之,太陽光電都是我國在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時的重中之重,屬首要發展並寄予厚望的項目,因此太陽光電的裝置容量及發電量能否有效提升,便變成我國能源轉型的成敗關鍵。為此,筆者從先天性限制及國際產業發展態勢兩個面向,來分析為何我國再生能源發展不容樂觀。 先天條件限制:地形狹長、土地取得不易、違建多 其實我國政府本身相當清楚發展太陽光電的限制,經濟部《臺灣再生能源發展受限 》簡報指出有以下2點: (1) 臺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無論是發展地面型或是屋頂型的太陽光電,皆需要廣大面積,我國在發展上有限制及 (2)太陽光電需有足夠日照才能發電,目前台灣平均每天有效發電時間約 3~4 小時,平均年利用率約 14%,現階段尚無法成為穩定持續的供電來源。 圖1及表1為截至2021年底台灣太陽光電再生能源的區域分布圖,可以明顯看出其天然環境的限制。從表1可見,台灣太陽光電發電量最多的5個縣市都在中南部,依序為台南市、彰化縣、嘉義縣、雲林縣、屏東縣,主要原因除了因為中南部日照時間比較長外,土地資源也比較充沛,除了南投山區多被排除在外,其他中南部縣市都有相當好的表現。反觀北部,由於地狹人稠,根本無法發展太陽光電,其中雙北地區更是困難重重。 圖1. 台灣太陽光電再生能源分布圖 (截至2021年底) 資料來源:再生能源發展概況,台灣電力公司,2022 / 8/ 23更新 表1. 太陽光電再生能源分布 — 按發電量排序 (截至2021年底)單位:瓩 資料來源:再生能源發展概況,台灣電力公司,2022 / 8/ 23;李淑蓮整理製表 縣市 | 台電發電量 | 民間發電量 | 總計 | 台南市 | 151,798.5 | 161,002.29 | 312,800.79 | 彰化縣 | 100,257.1 | 207,279.07 | 307,536.17 | 嘉義縣 | 60 | 141,838.6 | 141,898.6 | 雲林縣 | 0 | 97,849 | 97,849 | 屏東縣 | 1,458.24 | 60,629.65 | 62,087.89 | 高雄市 | 10,238.465 | 35,049.2 | 45,287.665 | 台中市 | 10,446.765 | 32,948.99 | 43,395.755 | 桃園市 | 5,012.75 | 38,185.09 | 43,197.84 | 新北市 | 307.2 | 7,993.59 | 8300.79 | 新竹縣 | 390 | 8115 | 8505 | 苗栗縣 | 779.18 | 7,282.38 | 8,061.56 | 台北市 | 0 | 5,983.04 | 5,983.04 | 澎湖縣 | 424.885 | 1,393.26 | 1,818.118 | 南投縣 | 999.6 | 0 | 999.6 | 金門縣 | 791.7 | 0 | 791.7 | 新竹市 | 0 | 550.55 | 550.50 | 台東縣 | 61.2 | 29.4 | 90.6 | 連江縣 | 74.4 | 0 | 74.4 | 不要以為無法發展地面型系統可以轉向屋頂型發展,有民間業者表示,屋頂型除了面積小、效率低之外,違建的屋頂是不能建置太陽能設備的,而台灣的違建比較相當高,其中雙北尤甚,因此民間業者並沒有意願發展這一塊。然而,雖然中南部日照時間及土地資源均比北部優勝,但土地取得也不是簡單的事。圖1所見,目前我國太陽光電發電量超過80%是民間業者的貢獻,業者在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時,必須經過主管機關的評估,在不影響自然生態下才可建置。像是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的「農電共生」與「漁電共生」,即在不影響原本漁農業的運作下,在仍有耕作及養殖漁業的用地上建置太陽能設施。不過,就算通過主管機關的評估,要取得地主同意也要大費周章。在近10年前太陽光電還不普及時,民間業者都是一家一家農舍去洽談,那時候農家由於不了解,所以業者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說服地主把土地(農舍屋頂)出租。時至今日,要說服地主應該比較簡單,但剩下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又是否足夠? 另一個問題比較少人提及的問題是,台灣的用電大戶都集中在桃竹及雙北,如果主要綠能(太陽能及風力)都在中南部產生,無可避免又會產生「南電北送」、「中電北送」的問題,電網的建置也增加發電成本。【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17期:《能源系列報導》台灣最大的能源危機不是跳電,而是跳票!】 | | | 美國消費與就業表現依然強勁,實體經濟可望持續成長 |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 隨著基期越來越高,美國的通貨膨脹年增率會逐漸降溫,加上疫情逐漸進入尾聲,餐飲和旅遊需求會持續增加,美國的民間消費動能,可以望在未來一年內,高機率維持穩定成長的步調,屆時FED也沒有維持鷹派貨幣政策的必要了。 全球在2022年普遍都面臨高度的通貨膨脹,包含美國在內也不例外,通貨膨脹率一度飆升到9.1%,FED被迫啟動十多年來最快速的升息進度,從0~0.25%的基礎利率,快速提高到2.25~2.50%,2022年內的基礎利率很可能來到3.50~4.00%之間,目的就是為了壓制通貨膨脹,全球高度通貨膨脹,很大的程度是新冠肺炎造成的長期連動反映。 圖1:2010年至今美元基礎利率(%) 資料來源:https://tradingeconomics.com/ 2020年第二季左右,全球許多國家接連進入大規模封鎖人流,消費驟減,製造業供應鏈中斷,油價暴跌,能源業者大規模減少投資和生產,等到疫情逐漸進入可控制局面,人們的商業行為又逐漸增溫,但企業生產速度反而跟不上消費需求的成長速度,就算立刻進行大規模採購,全球許多行業的生產供應鏈也來不及反應,企業端大量重複採購,加上物流業者反應不及,全球航運大塞港,增強了生產商品的速度跟不上消費需求的速度的嚴峻情況,於是通貨膨脹就逐漸升溫了。到了2022年疫情的末期,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爆發,能源價格暴漲,全面拉動全球通貨膨脹。 受物價上漲影響,未來一年內兩大經濟體需求將明顯降溫 不過人類的反應能力還是相當快速的,隨著FED加強緊縮貨幣政策,大幅提高資金的使用成本,許多產業的需求立刻降溫,需求減緩,自然有利於物價維持平穩,加上歐元區和中國的經濟分別受到能源價格暴漲和停水停電與疫情的來襲,可以預期,全球主要的三大經濟體,至少有兩個在未來一年內,對於商品和物資的需求成長會明顯降溫。雖然美國的通貨膨脹仍然偏高,但那已經是通貨膨脹高峰過去式,未來一年內,美國通貨膨脹很有可能會降到3%以下。 圖2:2021年至今美國通貨膨脹率(%) 資料來源:https://tradingeconomics.com/ 圖3:2021年至今美國核心通貨膨脹率(%) 資料來源:https://tradingeconomics.com/ 美國扣除食物和能源的核心通貨膨脹率,早在3月就維持相對緩和了,暫時沒有再創高,主要是原油和原物料價格暴漲,大幅拉抬整體通貨膨脹率,但是國際油價在3月創波段高點以後,6月下旬擴大跌勢,國際原物料普遍也進入下跌修正,只剩下天然氣還維持相對高檔,經過一季到半年的時間延滯,能源的價格下跌,隨後也會拉低通貨膨脹的漲幅,幾乎可以預期,美國通貨膨脹,最高點在6月已經出現,後續通貨膨脹就會慢慢降溫。 美國的通貨膨脹若能順利降溫,自然會舒緩FED的超鷹派貨幣政策,升息的預期也會降溫。2022年以來,美元指數的漲勢驚人,很大的原因來自於,美國經濟成長動能相對穩健,可以撐得住持續升息,其他非美元貨幣,雖然也面對高度通貨膨脹,但是經濟撐不住緊縮貨幣政策,所以美元和非美元貨幣的息差預期擴大,持續帶動美元升值,非美元貨幣相對貶值。只要美元的強力升息預期進入尾聲,那麼經濟體值較好的非美元貨幣,貶值趨勢很可能就會休息一陣子。實務上來說,匯率貶值,對於貿易出超國並不是壞事,出口業很有機會可以賺到更多的匯兌優勢,出口產品反而更有競爭力。 經歷屢次大幅度升息,美國就業表現依然強勁 圖4:2021年至今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千人) 資料來源:https://tradingeconomics.com/ 圖5:20220827美國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千人) 資料來源:https://tradingeconomics.com/ 美國面對連續的強力升息,其就業市場仍然維持很穩定的成長,每個月的非農業就業人口,至少都增加20萬以上,雖然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的趨勢,面對產業的逆風在2022年第二季呈現上升趨勢,但是8月以後,初領失業救濟金的人數,暫時沒有再上升,民間消費也沒有因為通貨膨脹而驟降,可以看到,零售銷售的月增率,並沒有降溫,數據跟2021年通貨膨脹暴增以前,並沒有太大的異狀,美國的民間消費動能,沒有被高度通貨膨脹吃掉。 圖6:2021年至今美國零售銷售月增率(%) 資料來源:https://tradingeconomics.com/ 不論是消費者信心指數,還是扣除通貨膨脹的消費支出年增率,或者各項就業數據,都顯示美國的經濟成長在面對快速升息的環境,仍然維持穩健成長,未來隨著通貨膨脹的降溫,FED放鬆貨幣政策,屆時美國經濟成長有高機率可以持續保持穩定成長。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