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如何帶來變革與創新?首先要從傳統的線性經濟談起。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人們所發展出的「開採-製造-消費-廢棄」模式,形成了所謂的線性經濟,線性經濟打造了近代科技、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在線性經濟下,產品生命週期是「從搖籃到墳墓」,製造、使用後便走向廢棄,即使有少量的資源回收,但並未達到自家生產自家回收或重複利用的狀況,導致越來越龐大的環境負擔。
2002年,William McDonough與Michael Braungart合著的《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一書問世,當中提出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概念撼動全球產業。循環經濟是將線性經濟的起點與終點串連起來,使產品生命週期能夠反覆循環,廢棄的產品並不會走進墳墓,而能成為另一種原料,孕育出其他產品。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曾預估,全球具有消費能力的人口到2030年將是現在的兩倍,意味著人們會消耗更多地球的能資源,線性經濟消耗的速度將超過自然機制的復原力,因此,許多國際研究組織及企業紛紛投入循環經濟的研究與倡議,而歐盟、荷蘭、德國、芬蘭、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及中國等,也都明確訂定出推動循環經濟相關政策與措施。
在臺灣,2016年總統宣示將循環經濟納入「5+2產業創新政策」其中一環,2017年發布「5+2產業創新計畫」,將循環經濟列為發展重點產業之一,行政院在2018年通過「循環經濟行動方案」,工研院成立「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非營利組織則有「循環臺灣基金會」、「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台灣循環經濟學會」等搭建平台。從政策到實踐、從政府到民間,共同為國內循環經濟推動而努力。
循環經濟力抗風險 打造企業韌性
「過去談到循環經濟,多數人認為只要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就達成循環經濟的目標,但如今資源稀缺,單向、線性循環的回收模式已經不足。」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說道。
循環經濟之所以為全球產業鏈帶來革新,在於過往人們只重視產品生命週期末端的廢棄物處理,而忽視前端的設計環節。以家家戶戶都擁有的電腦、手機等消費型電子產品為例,組成元件包含多種不同金屬、塑膠,這些零組件過去因為沒有從設計端思考,無法直接成為新電腦、新手機的原料;而循環經濟則強調產品必須從源頭開始著手,將電腦、手機的各種零組件設計成容易拆解、分類、回收的材料,能重新運用於新產品,才能真正達到循環產品生命週期。
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後,全球供應鏈大亂,美國《財富》雜誌對「財富1000大」企業做調查,當中約有94%供應鏈受到疫情影響。黃正忠表示,數位化及自用車市場瞬間爆發造成車用晶片缺貨,今(2021)年福特、福斯和豐田等車廠都因此有減產計畫;國際航運也面臨缺櫃、塞港等問題,世界貨櫃運價指數(World Container Index)就指出,標準尺寸貨櫃去(2020)年運費平均飆升50%;而過去以防疫模範生自詡的臺灣,也於今年5月中升級第三級防疫警戒,面臨第一波半封城,考驗著企業對人員及產能的調節。
除了供應鏈斷鏈、貨運紊亂等種種危機,黃正忠亦指出,石油、能源、貴金屬等各項能資源,未來總有資源耗盡的一天,缺水、缺電等狀況,也不斷地在氣候變遷威脅下發生,COVID-19的試煉,只是提早凸顯出物資稀缺、天災或疾病對企業帶來的影響,過去,企業勝出的關鍵,在於取得資源多寡,但當大家同處於物資缺乏的起跑線,誰能掌握循環創新的做法,誰就能搶得先機,故國際眾多產業龍頭無不積極投入擘劃循環經濟策略藍圖。【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1.7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