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打破了溝通的藩籬,也模糊學習與資訊傳遞的界線,從實體到線上的教學型態正在發酵,行政院唐鳳政務委員以體制外教育的成長經歷,是不受傳統教育概念桎梏最佳範例;而近年,民眾數位參與,帶動政府數位治理,亦使得社會創新力量加速成形。從學校到終身,從參與到治理,對於公民數位素養養成,及數位創新實踐,會計研究月刊特別邀請唐政委透過專訪分享其想像與期待。以下為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王怡心董事長暨會計研究月刊發行人提問,唐政委回答。
王董事長:政委在數位科技的著墨,無論在國際,或是在臺灣均有非常卓越的表現。首先想請教政委,數位科技的進步使學校教育的方式,有哪些翻轉的可能?
唐政委:全世界受疫情影響,如同我們還可以面對面上課是非常少數,目前各國多是以遠距進行學校教育。臺灣雖然沒有停課,但也盡量避免群聚,透過數位科技,即使人們各在不同地方,也能夠有一群人同時在場的感覺。人們常說見面三分情,但是以前網速較慢,在網路上見面的視訊會議體驗並不佳,隨著目前網路頻寬增加,每個月499 元就能有10Mbps 網速,在臺灣甚至寬頻是人權, 再加上VR、XR等擴增式實境的技術,即使是較為重視操作教學的技職體系教育,也能夠用較以往低廉的成本,透過數位技術達到線上教學、戶外教育的可能。
王董事長:COVID-19疫情可說是沒有敵人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全世界都帶起口罩,全世界也開始接受數位科技帶來的新機會。因應數位的進化,您認為學校課程設計,可能會有哪些轉變?
唐政委: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特色之一,就是從原本的剛性課綱- 每間學校是教育部的執行單位,轉變為柔性課綱-每間學校可以因應時代開設特色課程,例如電競專班、哲學選修、永續發展的學程等等,並且將原本在大學才有的選修課程制度,提早在高中實施。在新課綱下每一間學校要開設的課程,是各間學校組成課程發展委員會,邀集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參與共同研發課程,或甚至學校想要挑戰實驗教育三法-用學校型態進行實驗教育也可以。這在國外已有先例,最有名的當屬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s),沒有固定校址,每學期到一個不同的城市上課,就以該城市做為校區,而臺灣的實驗教育也在嘗試不同的可能。
王董事長: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做為臺灣準則制定、發展的機構,近年來也配合金管會指導推動「普惠金融」,向下紮根小學、中學、高中、大學推動金融教育。今年與往年最大不同,就是完全採用數位課堂,老師與學生可以直接互動,學生給予的回饋都非常不錯。臺灣教育也相當著重於國際交流,學校利用數位科技將會有哪些增加國際化的機會?
唐政委: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目前已有許多現成的線上課程、共學團體,在大學階段有The Global Classroom( 全球課堂合作夥伴計畫),由全球許多大學共同組成,臺灣大學也是其中成員,該計畫可以做到例如我的一次講課, 同時由全球50個城市不同大學一起參與,最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在課堂上討論一件事情時,每一個地方的朋友們所關心的面向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文化,提供全新的視界而彼此學習,不會是大家在類似的生活經驗裡彼此競爭類似的看法。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0.11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