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這是小米創辦人雷軍的名言。今(2021)年以來,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族群,為這句話做了完美詮釋。3月中旬,比特幣首度突破6萬美元,之後雖有回檔,但也都還在3萬美元之上,較之以往長期連1萬美元都不到的情景,表現可說是天差地遠。而隨著比特幣的飆漲,各式各樣加密貨幣如老牌以太幣或新興的非同質化代幣(NFT)等,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隨便一個加密貨幣,漲幅幾乎都在數倍以上。
新一輪加密貨幣狂潮似乎正方興未艾
根據知名加密貨幣追蹤網站CoinMarketCap統計,加密貨幣整體市值在4月首度突破2兆美元,5月中旬最高來到2.5兆美元,即使是稍微冷卻的現在(截至8月21日止),市值也都還有2.1兆美元。年初迄今,漲幅逼近2倍。整個加密貨幣族群的瘋狂演出,不只成功吸引市場投資人的關愛眼神,也讓全球對於加密貨幣的未來發展,再度充滿好奇心與高度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的加密貨幣狂潮,澈底反映市場看待加密貨幣心態的轉變。人們關心重點不再只停留在加密貨幣是什麼的階段,而是進化到應該如何買賣、去哪交易、該買哪檔、潛在報酬多高等等問題。對照2017年那一波比特幣泡沫毫無秩序的炒作,這波背後似乎多了基本面支撐。
比如疫情因素加速數位化改革,讓許多線下交易轉到線上,連帶也讓加密貨幣在線上支付的角色更加突顯。愈來愈多大企業,如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美國上市企業微策略(MicroStrategy)、韓國知名遊戲巨頭納克森(NEXON)與中國的美團等,都大量購入比特幣或以太幣,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公司還允許比特幣可以充當買賣商品的支付貨幣。更不用說,連像VISA與Mastercard這類一向保守的金融業者,都宣稱將在今年底前推出加密貨幣支付服務;而全美規模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更是直接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這些舉動,不只大幅增加一般民眾持有加密貨幣的信心,也進一步形成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助長加密貨幣的勢頭。
比特幣真有可能成為法定貨幣?
尤有甚者,中美洲小國薩爾瓦多創下全球先例,直接宣布9月7日起,將比特幣正式列為該國的法定貨幣(fiat money),地位等同美元。此番言論一出,引起市場一片譁然。支持者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好,除可大幅降低該國龐大海外匯款的手續費成本外,亦可藉此吸引海外投資,同時帶動該國旅遊、創新與經濟發展。
然而,站在同樣的基礎上,反對者看法卻截然相反,甚至選擇走上街頭示威抗議。根據路透社報導,儘管新冠疫情管制禁令尚未解除,但7月底已有眾多薩爾瓦多民眾執意走上街頭,就是為了抗議政府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深怕辛苦工作而來的所得,血本無歸。國際貨幣基金(IMF)也提出警告,薩爾瓦多政府這個舉動,恐怕會引發一些總體經濟、金融及法律問題,也可能會使IMF原本預計支持該國的金援計畫,蒙上一層陰影。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1.9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