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日本斑馬企業起飛救經濟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12/23 第5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日本斑馬企業起飛救經濟
螞蟻集團IPO喊卡全解讀
 
日本斑馬企業起飛救經濟
文/李世暉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Gettyimages

2019年12月初出現的新冠肺炎(COVID-19),在2020年3月造成全球大流行後,大幅度地改變了人類的經濟與社會生活。面對此一重大市場變局,日本的企業紛紛採取應對方針。一部分的企業透過謹慎的戰略,降低經營成本來等待情勢的轉變;一部分的企業則是積極地透過數位工具,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

對於帶動新創企業成長的「企業創投」(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日本企業多抱持謹慎的態度。依據《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資料顯示,有9成的日本企業投資部門未來考慮降低新創投資事業;另一方面,美國3大「企業創投」(Intel Capital、Google Ventures、Salesforce Ventures)則依舊維持穩定的投資支出。

獨角獸企業 2008年金融海嘯出頭天

「危機即是商機」的投資思維,自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之後,就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市值超過300億美元的Airbnb,設立於2008年8月;市值超過700億美元的Uber,設立於2009年3月;影響力巨大的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則是設立於2009年4月。

事實上,當各地陷入疫情漩渦之際,在「企業創投」與「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 VC)的支持下,2020年的第2季仍有22家新創企業成為「獨角獸」(指成立不到10年,未上市且估值突破10億美元的企業)。其中,至少有8家新創企業的業務領域,與疫情下的經濟與社會相關。

舉例來說,美國的Figma提供線上共同設計創作的平台服務,以強大的協作功能大幅降低企業內部的溝通成本,獲得市場的認同與支持;同樣來自美國的Quizlet,則是透過各種遊戲與線上單詞卡等方式,提昇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的學習成效;來自愛爾蘭的Workhuman,提供了雲端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案,強化企業員工內部的相互認可與激勵。來自中國的Keep,研發出具有社交功能的健身APP,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運動解決方案。

獨角獸企業在短時間內的爆發性成長,為投資者帶來極高的利潤,一直是歐美金融市場的寵兒。根據CB Insight在2020年的報告,第一大經濟體美國(151家)與第二大經濟體中國(82家)的獨角獸企業數量佔全球總數的一半以上,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只有7家。分別是專精機械學習與深層學習的Preferred Networks;開發氫能的Clean Planet;綜合新聞平台的SmartNews;開發新材料「LIMEX」的TBM;建置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的Liquid Group;專精區塊鏈的Triple-1;以及開發蜘蛛絲作為新材質纖維的Spiber。

何以日本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如此之少?

首先是金融市場的封閉與商品服務的寡佔,造成新創企業資金調度的困難。尤其是日本國內市場各項業務均有龍頭企業主導,新創企業只能在法律規範的灰色地帶提供服務。而這類法律灰色地帶的服務,就很難取得投資者的信任。

其次是僵固的就業體制,導致創新環境與創業人才的不足。日本的就業市場大量僱用大學應屆畢業生,並透過終身僱用制確保這些員工為企業組織提供心智與勞力。終身僱用制雖已式微,依舊深深影響日本企業的人事體制。此一穩定的就業環境,扼殺了優秀人才投入市場創新的機會。

最後是泡沫經濟下形成的保守投資心態。由於獨角獸企業強調的是收益與獨佔,初期營運通常必須花費大量的資金和資源。雖然成功之際可以獲得巨大收益,但失敗的比率也很高。這類具高風險的投資標的,經常無法獲得日本市場投資者的青睞。

斑馬型企業 雙跨利益與社會責任

2018年之後,原本專注獨角獸企業的投資機構,開始思考過度關注獨角獸企業可能導致的市場資源浪費議題。例如:Zebras Unite創投公司提出「斑馬型企業」的概念,強調企業的永續經營與社會責任。斑馬有黑與白條紋,分別代表「利益」和「社會責任」,「斑馬型企業」表示兩者兼具的新創公司。CVC或VC投資「斑馬型企業」,也許不會拿到數十倍乃至於上百倍的利潤,但若投資得到回報,不只企業和產業受益,也會對社會做出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一詞並非局限於會帶來巨大利益的「創造市場型創新」,也包括改善體制效益的「效率型創新」,以及為經濟社會做出貢獻的「永續型創新」。日本的企業在創造市場領域也許未能取得優勢,但在「效率型創新」、「永續型創新」領域卻具有相當之競爭力。舉例來說,日本國內的百年企業超過3萬家;全球5,000家以上超過200年歷史的企業,有一半在日本。這些企業在經營層面上的創新,是日本經濟最大的資產之一。而「斑馬型企業」概念的出現,恰恰符合日本企業的創新優勢。

日本國內較具知名度的「斑馬型企業」,包括解決發展中國家貧窮問題的皮革製品企業「Mother House」;解決日本傳統工藝消失問題的行銷販售企業「Aeru」;解決年輕族群政治冷漠問題的政治對話平台「PoliPoli」;以及維護生物多樣化與生態保育的APP公司「Biome」等。這些斑馬型企業的目標,在設立之初即獲得投資者的高度肯定,而其執行業務與營運的過程中,也同時為日本的經濟與社會做出貢獻。

以「PoliPoli」為例,創辦人伊藤和真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感受到日本政治體制的封閉以及年輕族群對政治的冷漠,於2018年2月創立「PoliPoli」,利用數位科技搭建政治家與民眾之間的溝通平台。政治人物(主要是國會議員)透過「PoliPoli」平台,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提出政策目標、必要性與想法。而民眾可透過數位平台,針對政策內容與政治人物直接交換意見。「PoliPoli」會同時追蹤政策的進度,以及安排會員前往永田町拜訪國會議員。「PoliPoli」成立不到1年,就進行3次增資,並與博報堂等日本大企業合作,快速發展成為市值超過5億日圓的企業。

後疫情時代 5G、大數據「共創」新創

在後疫情時代,日本的經濟社會必然出現重大變化,日本企業也將面臨新的課題。有些日本的CVC與VC,依舊努力尋找下一個「獨角獸企業」,期盼為日本經濟注入新的活水。但也有一些CVC或VC,傾向支持那些以解決社會課題為主要目標的「斑馬型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在後疫情時代扮演關鍵角色的企業,不再是過去的製造業與IT業,而是擁有大數據與5G科技的電信業者。

日本的電信業者亦認知到,當大數據與5G科技改變民眾生活之際,勢必衍生出新的課題挑戰,特別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社會課題。如何與其他領域的企業合作,以新方法、新服務解決各領域的課題,已成為目前日本新創企業的發展方向之一。

例如:日本三大電信公司之一的KDDI,於2020年10月設立「MugenLabo支援計畫2020」,結合CASIO、KYOCERA、電通、RICOH、日立、關西電力、TDK等50家日本大企業,以「共創」的方式設立新創企業,摸索解決後疫情時代的區域經濟活性化議題。而KDDI所屬的「KDDI Open Innovation Fund」(KOIF),更以300億日圓的金額投資75家新創企業。

在可預見的未來裡,特別是在課題堆積如山的日本社會中,新創企業領域的日本獨角獸應該無法在短期內大量增加。但是,以解決經濟社會課題為目標的日本斑馬,應該有機會在市場的草原上奔馳。(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12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螞蟻集團IPO喊卡全解讀
文/胡林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東方IC

阿里巴巴共同創辦人馬雲旗下的螞蟻集團,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就轟動全球,其籌資350億美元,使估值激增至2,800億美元,一舉超越中國國營的中國工商銀行,躋身成為全球市值前三大的金融集團。螞蟻集團原本將於11月5日風光在上海及香港兩地掛牌上市。不料,在上市前夕包括馬雲在內的高階主管遭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證監會及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四大金融監管機構約談,隨後螞蟻集團宣佈暫緩上市,震撼全球金融市場。

外界解讀,馬雲的「大嘴巴」是上市喊卡的導火線。由於馬雲在外灘金融峰會上,批評中國政府監管過嚴;而上海證交所給的理由是考量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產生變化,認為螞蟻集團不符合發行上市條件。實際上,很可能是螞蟻金服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支付寶長期從民間大量吸金,並允許用戶憑個人信用進行小額借貸等商業手法,令監管機關擔心會影響國家的金融穩定。

Fintech魔力 打造金融巨人

不過,螞蟻這次的IPO確實展現了Fintech魔力。這家沒有實體分行、逾半數員工為科技人員的企業,在短短十數年間壯大成為一個橫跨支付、銀行、保險等業務的金融巨人,金融影響力不亞於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的政府。螞蟻集團及其支付寶支付金額龐大到令人咋舌,根據螞蟻遞交的招股書,2019年在中國交易額為人民幣118兆元(約17.5兆美元),消費者和中小企業信貸餘額共人民幣2.1兆元。螞蟻集團在2017年至2019年間,營收和利潤的複合成長率超過30%,主要受惠於在信貸、投資和保險領域的成功擴張。在2019年,其他非支付業務的擴張佔總營收的57%;信貸是支付以外的主要成長動力,在這方面,螞蟻金服是其他貸款的分銷商、評分供應者及服務商,截至2020年6月,信貸總營收已超過支付總營收。

200萬Mini APP 60%用戶搶用

透過支付寶平台,螞蟻現在更從金融服務擴展到「日常生活服務」,包括1,000多種行動和在地服務,以及在主要支付寶應用程式(Alipay APP)內有超過200萬個「迷你應用程式」(Mini APP)。在過去的12個月中,螞蟻的總用戶中有60%使用了這些服務。

事實上,電子支付在中國已是全民運動,螞蟻集團專門鎖定無法接觸傳統銀行與現代金融的廣大客群,舉凡學生、農民、攤販、中小企業供應商以及從事電商的賣家等,都是螞蟻集團服務的顧客。如今螞蟻集團的服務已滲透到中國的日常生活裡,包括用餐、購買衣服及家庭日常用品,所有零售交易中有30%都是線上完成的,就連過年發的紅包也是以電子支付完成。

關於這波浪潮,國際清算銀行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IS)總裁卡爾斯騰(Agustin Carstens)形容得最傳神。11月初他在香港的一場金融科技論壇上說,工業革命用了1個世紀才使經濟產生結構性變化,而科技進步卻在短短幾年內就辦到了,「大型科技公司在短短幾年內就變成大到無法忽略,現在則已經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中國人行行長易綱也曾說過:「Fintech為金融體系帶來『效率』。」

姓「金」姓「科」大不同

螞蟻集團的IPO充分展現中國在金融創新方面的新興領導地位,為何仍遭到北京出手打壓?真正原因恐怕是北京認為螞蟻集團是姓「金」(金融公司),而非姓「科」(科技公司),並且擔心獨立支付供應商和數位貨幣創造者所帶來的挑戰和危險-「監管控制不足」。這不僅是中國當局的疑慮,也凸顯全球監管機關追趕金融創新步伐的迫切性。

在此之前,從Facebook的Libra貨幣計畫,到德國Fintech獨角獸Wirecard的倒閉,也對監管機關發出警訊。Facebook去年宣佈的Libra計畫,主要是讓高達25億的Facebook用戶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在Facebook上購物、匯款。然而,Facebook的資安問題令各國政府對Libra存疑,主管機關也擔心,Libra自成一個支付系統,將嚴重影響現有銀行的業務,但主要疑慮還是在「監理」。這種新科技產物並未像銀行一樣受到反洗錢、資本適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存款準備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等規定約束,可能影響到金融穩定。此外,使用這類貨幣交易也涉及課稅及公平競爭等問題。

2020年6月德國Wirecard的倒閉事件就凸顯Fintech影響金融的風險。這樁醜聞暴露了德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漏洞。從揭露的資訊顯示,德國網路支付巨頭Wirecard的資產負債表有四分之一是虛構的,而對於這個監管的灰色地帶(提供大規模國際金融服務的非銀行公司),德國政府正在亡羊補牢,金融監管機構BaFin的銀行監管主管羅塞勒(Raimund Roeseler)指出:「只有跨境監督它們,才能掌控風險狀況。」

事實上,上述事件不僅是全球對Fintech監管較受矚目的案例,也凸顯監管機構在鼓勵創新與保護消費者、確保金融穩定之間所面臨的取捨。鑑於有些Fintech公司缺乏正式銀行的牌照以及對消費者保護的規範,監管機構必須努力解決的問題是:Fintech是銀行?是接受存款的公司?還是只是借貸並處理支付的公司?這些是美國現在正在進行的辯論,貨幣監理署(Office of Comptroller of Currency, OCC)辦公室提出了一項金融科技特別法,本質上將賦予Fintech一套國家法規,同時把它們排除在接受存放款相關的繁瑣法規之外。但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和州監管機構需要嚴肅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是-大型科技集團會否藉此走後門進入金融體系。

全球數位貨幣拚 2022年問世

除此之外,各國監管機關還需要因應Libra和Bitcoin等加密貨幣的衝擊,這類數位貨幣的出現,意味著過往只有政府才有的發行貨幣特權受到根本性挑戰。在主要經濟體裡,中國在推動數位貨幣方面居於領先,最近幾個月已在成都、深圳、蘇州及雄安等4座城市試行名為數位貨幣電子支付 (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DCEP)的數位人民幣。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 WB)、BIS,以及20國集團(G20)正在攜手合作,建立規範與發行主權數位貨幣的官方標準,預定在2022年底前完成「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的監管架構及其設計、技術和試驗。由美國、加拿大、歐洲、英國、瑞士、瑞典和日本等7國央行共同撰寫的報告指出,CBDC需能與現有的貨幣形式互換,類似於現金,可以用甚少或無成本方式應用於各種支付形式。報告還說,CBDC系統必須可以全天候即時清算大量交易、不受網路攻擊和當機的影響,而且遵守適用於已流通貨幣以及讓央行保有權力的法規和監控。CBDC可改善跨境支付、對抗Libra或Bitcoin等數位貨幣,但CBDC將不會是匿名的,也不會自行運作,有別於使用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的虛擬貨幣。歐洲央行預定2021年4月公佈發行數位歐元的決定,日本央行表示,2021年春季將展開數位日圓實驗。連對加密貨幣存有戒心的Fed也在朝此方向研究。

由於在短短20多年間就發生了2次金融危機,而且風險往往集中在系統中受監管程度最低的區域,令各國至今餘悸猶存。因此,無論是中國、美國或是其他國家的監管機關,都經不起讓Fintech成為他們新的「阿基里斯腱」。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12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