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1)年5 月,金融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破天荒地宣布全面暫停公開發行公司召開股東會,受影響公司接近2,000 家。導致這項重大決策的因素,正是自去(2020)年初開始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COVID-19)。雖然各上市櫃及興櫃公司去年之財務報告均已公布,惟當時臺灣疫情並未大爆發,受影響之公司較侷限於特定產業,多數公司於財報中說明疫情對公司影響不大。反觀今年,在5 月15日首次宣布第三級疫情警戒後,各行各業都被迫做出因應,有鑑於此波影響勢必比起去年更加深遠,證券期貨局於6 月再次提醒上市櫃、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於評估繼續經營能力、資產減損、籌資風險揭露等事項時,應納入疫情對企業造成之影響,且於財務報告附註為適當之揭露。因此,上市櫃及興櫃公司更需注意在今年第二季(及以後期間)之財報中適當反映疫情之影響,以利與利害關係人間之溝通。
過去一年期間,國外因COVID-19 疫情險峻,造成企業經營困難,各國財務報告監理機構陸續要求企業, 應詳細說明因COVID-19導致營運面臨之重大風險及不確定性。COVID-19 就像是一塊丟進池塘的大石頭,其影響如同心圓般逐步往外擴散,隨著時間與疫情進展,影響層面逐漸擴大。參考國外企業財報自去年第一季以來的變化,可以發現除了不同產業間有明顯差異外,相同產業下各家公司的表現也因為採用不同的營運調整策略,而逐漸出現不同發展。因此,透過財報說明公司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曾說明,在COVID-19 所引發具高度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中,企業更需注意在財務報告中適度說明各項具重大不確定性判斷或估計,以滿足投資人之資訊需求並重建市場信心。
關於疫情下常見的會計議題之說明,包括減損評估、債務協商、租約修改、政府補助、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衡量及繼續經營假設評估,筆者已於前(415)期著文分析。本文則參酌各國企業已公布之去年度財報,進一步說明如何將疫情相關之衝擊揭露於財報中。
COVID-19衝擊企業的繼續經營能力
相較於疫情發生之前, 市場關注的是企業「賺多少」,在疫情席捲之後,市場更在意的是企業能否「活下去」!例如全球性租車公司Hertz 原本在去年初預期業務將隨著各國景氣復甦而顯著成長,COVID-19 卻給了一記當頭棒喝,3 月開始的全球性旅行禁令導致Hertz 租車業務一蹶不振,即使公司努力縮減支出仍無力按時清償債務,只得於同年5 月向法院聲請破產,僅短短2 個月時間一切就風雲變色。由此可知,在極端經濟情況下公司的償債能力更形重要。因此,即使是未破產或重整之企業,也都或多或少在財報中加強了關於資金調度方面的說明,特別是屬於受疫情負面影響重大之企業。
以航空業及飯店業為例,法荷航集團(Air France-KLM)在去年財報中詳盡地說明了集團當年度採取的措施,包括由法國及荷蘭政府提供之貸款援助、延後非必要資本支出及員工紅利計畫、提供乘客加值換票方案等,以減緩因正常營運現金流入驟減而引發的流動性風險。洲際酒店集團(IHG)則是在財報中強調其採用多元籌資管道以維持足夠的流動性,包括新發行公司債、修改銀行借款合約以延後到期日並放寬財務比率要求, 以及參加英國政府提供之(Covid Corporate Financing Facility;CCFF)紓困方案。除了這些遭受重創的企業外,多受影響較小之企業同樣積極地在動盪環境中提高資金調度能力,以因應未來任何變化。像家樂福便在去年4 月債市利率下滑時,迅速發行新公司債並提前清償利率較高之舊有債券,同時達到延長借款期間及降低資金成本的雙贏效果。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1.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