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世界發展自工業革命以來,沒資本、沒能源與沒科技萬萬不能,線性經濟雖然創造了快速的經濟成長,但也使地球面臨空前的存亡危機。世界不可持續已是事實,所以獲利極大化及股東權益至上的資本主義,已被高度質疑為造成世界不永續的加害者。對抗新冠疫災需要錢、低碳轉型需要錢、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更需要錢,該怎麼讓資本主義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賦能者?
把世界現況當作是不及格的期中考,面對本世紀要能可持續發展的這場期末考,不只要及格,更必須高分過關。過得去,才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過不去,大家都是死路一條。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務實地打造一個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三重盈餘(triple bottom line)的商業模式,來建構資本主義自身的典範轉移。
資本主義的現在與未來
現在的資本主義基本上是以「股東至上」作為核心思維,強調的是有形的價格遠比無形的價值重要,股東遠比其他利害關係人重要,利益的獨享遠比共享重要。在這樣的思潮下,企業無疑地專注在實現利潤極大化,從此企業無祖國,造就越來越多富可敵國的跨國企業。
2000年左右,全球百大經濟體中,就有51大為跨國企業;2015年後,全球百大經濟體中更有高達69大為跨國企業。這些企業透過全球化的過程,運用人力、資源、生產、市場與技術發展的全球布局,成為影響地球未來的主要推手。但不容諱言,全球化使供應鏈更長,供應商分布的地理範圍更廣,層層分工及利潤至上的情境下,許多利害關係人如員工、社區、消費者、供應商與環境等,早就失去了發言權,成為弱勢甚至遭受了迫害。
資本主義何去何從?會需要怎麼樣的典範轉移來解放過去「股東至上」的思潮,重新關注被忽略的利害關係人?繼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在2010年推出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的「願景2050」(Vision 2050),十年後世界經濟論壇(WEF)及國際商業理事會(IBC)在去(2020)年9月即發布了一份標題為「衡量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Measuring Stakeholder Capitalism)」報告,揭示了利害關係人的時代已經來臨。
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企圖讓社會中所有人考慮的不是以狹隘眼光來追求短期的自身利益,而是以「人」、「地球」為核心的出發點,追求多元利害關係人的長期利益。相較於股東至上的資本主義,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沒有排他性,而是將經濟和社會中的所有利害關係人納入考量,如表一所示。公司優化不僅是為了短期利潤,更是為了長期的價值,且政府能夠維持公平競爭的環境,在具有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系統下,建立對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能公平貢獻和分配利益的機制,為整個社會甚至地球的健康和財富做更好的努力,確保世界發展能達成和諧共融的目標。
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觀念,但也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世界上已經有一群實踐者在體現這樣的決心與使命,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會創業家。社會創業家以解決特定的環境或社會問題為使命,企圖運用商業手法,找到能夠兼顧三重盈餘的商業模式。雖然這群創業家尚未撼動整個資本市場,但兼顧三重盈餘的商業模式足以對競爭對手造成威脅,日漸成為消費市場中異軍突起的黑馬,更重要的是他們為經濟、環境、社會帶來正面的衝擊。如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正是聚焦在特定的風險,風險有多大,保險公司的商機就有多大。筆者深信,世界不永續的問題有多大,社會企業的商機就有多大,要活就得變,股東至上的資本主義已把所有主流企業帶到必須轉型成社會企業的臨界點。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1.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