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去(2020)年全球各大城市國家遭遇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嚴重打擊,臺灣直到今(2021)年「五月圍城,同島一命」,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病毒的威脅與生命的脆弱。去年疫情乍起之初,雖有遠距辦公或居家工作(Work from Home;WFH)的管理作法與實施議題之相關討論,惟近兩個月的三級警戒則讓WFH「改變成真」。而隨著疫苗到貨與施打率逐漸提升,確診數下降與疫情趨緩,WFH的職場工作模式是否還會「持續發生」,企業又該如何面對員工心態與經營樣態改變,從而回應甚至進行職場管理的變革,現下正是企業需要審慎思考與超前部署的時刻。
根據PwC《2021希望與恐懼調查報告》顯示,僅有9%員工希望回歸傳統的通勤和工作環境,另外72%則希望採取遠距和面對面上班混合的工作模式。同時,困境也確實激發人們的潛能,約有40%的勞工在疫情期間,自修新的數位技能以迅速轉換為遠距工作模式,並維持高品質的工作產出;另有77%受訪者自陳已做好學習新技能,或進行完全重新培訓的準備。誠然該調查顯示多數員工對於未來抱持開放且樂觀的態度,多數企業在推動遠距工作或混合虛擬模式(hybrid virtual model)仍在摸索階段。尤其針對以電腦與室內辦公空間為主的後勤單位來說,更是處於優先被遠距規劃下的「海嘯第一波」;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實施並尋求資源最適化配置帶來的挑戰。
辦公新模式 時間與空間的雙軸線思考
若從辦公時間與辦公空間雙軸線的集中與分散程度分析,至少可衍生出五種辦公模式;過往企業以第一種模式「I.固定時地辦公制」為主,疫情之後,不論從風險管理或成本控管角度,各大研究顧問機構紛紛預測未來企業將縮減採取此一類型的員工占比,或至少一定程度往雙軸線的另一端移動,造就另類辦公類型的崛起。
再者,出於主動或被動,疫情讓第二種模式「II.固定工時異地辦公制」成為當前主流。事實上,早在疫情蔓延前,已有企業讓員工享有一定的自主權決定辦公地點,不強制進公司辦公;例如,矽谷科技巨頭自不在話下,資誠亦在2019年開始賦予同仁每月兩次居家辦公的額度,並在疫情期間增加或授權單位主管開放全面居家辦公。
因此,預估未來將有更多企業在平常時段也將一定開放此類辦公型態,以達人才吸引或留任效果。
至於第三種模式「III.固定地點輪班制」或許對營業現場員工也並不陌生,諸如,人員必須於特定現場設備方得執行業務,或需長時間安排人員駐守辦公室均屬此類;例如資訊人員在執行機房管理,或技術服務熱線回應等。於疫情期間,雖有部分業者因應防疫或業務量增減進行人員輪值班次的調整,隨著遠距或雲端化的技術益發普及,未來需實地輪班的情況就算未能縮減也預計將會持平。
此外,在許多跨國企業或大型企業專案中,第四種模式「IV.跨時跨區辦公制」已是常態;加上疫情期間差旅不易和視訊協作軟體設備的蓬勃發展,未來預計實地差旅將更轉往虛擬協作的方式進行。另隨著越來越多的業務工作可透過線上與雲端協作執行,不僅鬆綁了辦公地點,也預期在員工執行工作的時間上能更跳脫過往朝九晚五的規律性,回歸最終成果交付的本質。
整體來說,在平衡企業營運風險控管、員工差異化的偏好、既有資源挪移與管理效果等諸多因素,可以預期第五種模式「V.混合工作制」,有機會取代傳統的固定時地辦公模式而成為職場新常態。透過一定的數位科技,讓參與其中的員工得以虛實交錯運用辦公資源與協作完成工作任務。混合工作制本身也有諸多子模式,各有其成本效益及管理挑戰。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1.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