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限制
想突破限制,得先找到機會。借勢賺錢,借力使力,才容易打造成長的力量。 在變化快的地方,找出改變的規律,也要找到結構變化的轉折點。這些地方往往就是限制的突破點。在餐飲連鎖經營型態中,美團、餓了嗎、Food Panda與 Uber Eat,餐飲科技平台的創新運用。你不需要開餐廳,就能經營龐大的餐飲生意,讓新商業模式翻轉了市場競爭版圖。
忽略無形資產的經營,也是你的限制。在損益穩定發展的狀況下,要多方擴展連鎖事業的無形資產。從無形資產的價值複製中,找到更多發展的機會。這些無形資產轉化的收入,包含代理收入、加盟加入、管理收入、權利金收入、技術收入、裝修收入與平台收入等等,更進一步還有獲利分紅與股東股利。麥當勞與六角國際都是品牌授權這方面的經營翹楚。
經營上碰到問題,未必是針對問題立即解決,而是要建立有效改善的系統。針對哪個環節是系統中的弱處與限制,強化解決。系統只要正向順暢,自然問題就不易發生。在連鎖經營實務中,很多問題是連動關聯的。開幕衝營收,結果商品品質跟產能不足,造成抱怨。而一家門市的營收不足,往往也可能因為服務產能的實際流程不順暢。
精實體質
公司的經營體質,是否能因應現在與下一次發展的市場需求挑戰?基本的思維在重新定位品牌、聚焦毛利、集中客群、開發差異化產品,並找到內部的限制問題,建立組織的長期精實體質。深入第一線去了解掌握客戶需求,永遠早客戶一步,創造品牌體驗的驚喜。全國電子與燦坤電子的競爭發展,就是很好的案例。
少有利於多,不要讓過多的產品變成客戶選擇的障礙,更不要成為尖峰產能的瓶頸。刪除不必要的業務與營業活動,聚焦在更有機會的業務項目。檢討產品品項,強化採購、企劃與研發能力,檢討更具吸引力的商品組合。只要將實體門市有限空間,結合數位電商的無限品項展示,實體坪效已經被重新定義為虛實場域。
中小型連鎖品牌基本該精進的,往往都在管理體質上。最終,都是要塑造美好的品牌價值體驗,進而讓企業的營收與獲利成長,讓競爭力能長期成長。硬性的管理,要在店群規模下,強化店群之間的鏈結力,以及總部營運管理的效率。軟性的管理,在提高團隊協同的整合力量,包括直營店、加盟店、營運督導與總部之間的鏈結力。
歡迎前來拜訪 連鎖競爭力商學院 (想追求自我成長的企業人士,請看新局企管網的 EZ 有聲課)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